close

 

373  

立夏、一回風、一回雨,

多霧的金門,氣候宜人,早晚溫差大。

在清新的空氣裡輕輕的呼吸著,慢慢感受這塊土地慢活的步調。

 

531  

曾經是歷史的印記,訴說著金門的過往,

戰後的金門,在塵封多年後得以開放觀光,

 除了是戰地之外,更保有淵遠流長的歷史古蹟與人文資產。 

 

433

正午時刻,筆直的大道,兩旁扶疏的樹林,偶有行車經過,

奔馳環島公路上,道路一片寬廣,除了公車亭內候車的兩位婦人,

青草地、三兩頭悠閒的牛隻,正低頭吃草,

微風吹過,這原野的芬芳,真是舒爽極了。

 

482  

 或許是一路風塵僕僕,亦或是入境隨俗,來到這裡,一夜好眠。 

 清晨時分,耳祭傳來啾啾、喳喳的鳥鳴聲,

忽遠忽近、高高低低、或一長音或一短音,

古人有言, 「以鳥鳴春」現在已過了春分,正是鳥聲的季節,

環顧四周、這裡的生態環境純淨、無汙染,適合各類候鳥棲息,

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遇到代表吉祥的「籠中逸鳥」~~~孔雀

  

389   

玉頸鴨-不普遍留鳥 ,分布於東亞地區,性機警、覓食時常抬頭觀望四周,不易接近。         

金門是飛鳥的快樂天堂,這裡的候鳥群種類繁多,

棲息密度居全國之冠,將近三百種常見、罕見的珍貴鳥類,

在島上,無論是草原、水池旁,或枝幹上皆能看到牠們的蹤影。

 

434  

環頸雉-普遍留鳥            

在烈嶼鄉濱海公路上巧遇草原上覓食的飛鳥,

金門原本沒有原生的環頸雉,據說是居民自台灣攜回金門飼養,

不慎逃離到郊外而自然繁衍。這種現向亦稱作「籠中逸鳥」,而孔雀也是其中一種。

  

 436  

戴勝&八哥

 戴勝-普遍留鳥,喜歡在馬路旁、短草地或耕地上活動又稱為地上的啄木鳥。

頭上的羽冠是其特色,受驚嚇或飛行時頭上羽冠會快速的一張一和,

張開的羽冠,仿如印地安酋長頭上配戴的頭飾,戴勝的勝,即是古代首飾之意。

 

八哥-普遍留鳥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於平地或低海拔之空曠樹林、

農耕地或住家附近。常棲息於電線上、牛背上,亦常在垃圾堆中覓食。

 

 473  

金門為福建省東南沿海的一個島縣,

昔日的金門早在東晉年間即有先民入移,

明洪武年間,閩浙一帶沿岸海寇入侵騷擾頻仍,

為加強海防,便在金門築城設防。

 

 385       

金門諸島的位置,

恰恰處在福建南部出海口的咽喉位置,

由福建南部到台灣、澎湖以及海外各國,

由廣東北上福建、江浙、山東等地,都必然要經過金門諸島。

而金門、烈嶼及周圍各礁島沙汕,既有諸多水深港闊的海灣,

可以停泊眾多艦船;又有數不清的暗礁急流之險,易守難攻,

使其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高于鄰近的島嶼、要塞,因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因此,明朝初年就在金門島上設立了千戶所,

取其作大陸的門戶,固若金湯之意,稱為金門。(摘自金門史稿 )

393

珠山將軍第     

是現代也是一部歷史

走入文化長廊,穿越時空,猶如進入一段歷史的軌跡,

在五百多年的歲月中,有豐功偉業的文臣武將、壯烈成仁的抗倭英雄、

聚落的興起拓展、鄉紳才子的行舉點滴、守貞撫孤的節婦、

壯志未酬的遺臣、明鄭據浯抗清的豪情、血淚交織的國共戰爭等、種種事蹟。

 

 476

山后民俗文化村   

 金門的建築多半以閩式風格為主

明末清初、不少子弟遠赴南洋經商,事業有成後回鄉造就其家族,

盛行的西洋大樓與閩式大樓為當時建築特色。

如山后民俗文化村「山后十八間」,

為王氏先祖建造其族人所居住之華屋,至今已傳至第六代。

 

507  

455    

474  

整齊的梳式布局、前後左右工整對稱的規劃,

十分講究的建築用料與裝飾、及具穿透性視覺的石條隘門特色,

實為金門傳統民居之代表。

 

498 

戒嚴時期,清晨五點即早起,

晚間七點結束一日的作息,就寢休息。

因為生活習慣如是,即使是現在,

老一輩的居民已習慣於早睡早起的生活模式。


 493   

  灰濛濛的晨昏,飄下了微微細雨,格外顯得幽遠而黯淡,

石板上、一盆待洗的衣物,不襟思古之幽情。

 

 

495   

503  

502   

397    

座落在珠山聚落內已廢棄的洋宅,

曾經的風華歲月,

在無情的戰火下,荒煙漫草,人去樓空。

  

407  

翟山坑道

於民國50年八二三炮戰後開挖,是一座直通海上的地下坑道,

坑道主體是由花崗岩石開鑿而成,動員國軍弟兄,

費盡千辛萬苦,可說是鬼釜神工的雄偉浩大工程。

 

408

翟山坑道出海口

 

 421  

全區分坑道與水道,

坑道長度為101公尺、寬6公尺、高3.5公尺,

A字型的水道橫陳於前,全長357公尺寬11.5公尺高8公尺。

 

417    

426  

 2001年實施小三通,

推行兩岸三地之觀光,

增加許多往返兩岸的陸客觀光團參訪。

 

367  

烈嶼鄉、鐵漢堡與勇士堡之間的地下坑道是相通的,

金門坑道全都以鋼筋混凝土構建而成的,叫做「被覆坑道」或RC坑道,

通道窄小實體卻是非常堅固牢靠。

牆上掛的是在這裡的生活寫影及國軍的英勇事蹟,

走在這3米深的坑道內,內心百感交集,

狹窄的空間,久不見陽光,足以想像昔日的國軍,

長期處在地下坑道中生活,是多麼的艱鉅。

 

 

獅山砲陣地

全國罕見的全坑道式榴砲陣地

532    

533  

由美國所製造的八吋榴砲,

在「八二三」砲戰後期揚威戰場,發揮扭轉戰局的功效。

 

544  

古寧頭戰役區-金門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役

 

 

543   

542  

彈孔累累的北山洋樓  

  

441   

新湖漁港

 

443  

 軌條砦

廢棄的軍哨、

歷經兩岸對治時期所設立的軌條砦,

如今靜靜躺在沙攤上,為這歷史的一刻留下見證。

 

361  

戰後的金門人,生活及行動皆受到限制,致使經濟發展趨緩等後遺症,

自從在1992年11月解嚴後,這些軍事用途之設施,反而成為金門發展光觀的特有資產。

 

539  

兩岸三通後,大陸漁船常常越界捕撈,

或是在海上設置炸魚、電魚,其範圍之廣。

晨起海邊散步的民眾,在沿岸附近常可檢到漏網之魚。

 

540   

 雖無國軍駐守

卻見旗幟飄揚

 

380  

獅嶼(六離島之一)

位於小金門西北方之獅嶼島、

是金門離島面積最小的外島,

目前為國軍駐守、尚未對外開放,

面積雖然不大,內部卻是如鐵壁般堅固。

 

406

   風獅爺-金門特有的文化地景

金門原為綠意盎然的海島,但經先民不斷墾伐,

造成島上一片童山濯濯,每當東北季風來襲,島上經常飛沙走石,令居民苦不堪言。

約在清康熙22年(1683),金門居民將泉州一帶以獅子辟邪的習俗引入,

在往後的二、三百年間風獅爺的造型慢慢出現,

演變至今,有各式各樣的風獅爺,長期鎮守在金門各村的迎風口,擔負起鎮風止煞的任務。

 

391  

烈嶼鄉湖井頭戰史館

身為前線的最前線,在諸次戰事中皆留下輝煌的戰果,

國共交戰的史料就收藏在東坑村湖井頭戰史館內。

 

372  

烈嶼鄉又稱小金門,年輕族群大多往金門或台灣本島發展,

使得人口外流,村落也持續衰退,現今有許多房舍無人居住。

 

374  

由於交通便利,島上民生物品之所需,

大都乘船前往金門本島或對岸泉州市採購,

相對於金門本島或更遠的台灣,

這裡的居民更常往返高樓林立的廈門。

 

375  

376  

377  

廣場前彎著身軀的老伯,整理著漁網,

儘管臉上有著滄桑的歲月痕跡。

在經歷無情的戰火後,依舊樂觀。

當您走訪這裡,別忘了打個招呼、問候一聲,

樸實好客的金門人,將會娓娓道來更多金門的戰烈史時。

513    

446  

往昔金門、有著無可取代的軍事地位,

如今戰事色彩退去 ,才讓人驚覺金門豐富的文化資產,

如何讓蛻變中的金門,更富歷史教義,讓這座美麗的島嶼重生,

為這座捍衛家園的班班史蹟,寫下撼動人心的一頁。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